减肥必备!这些抗饿食物让你轻松管住嘴
1
GI是什么:
血糖生成指数(Glycemic Index, GI)简称升糖指数,是衡量食物在体内被消化吸收后血糖升高速度和幅度的指标。
根据GI值的不同,可将食物分为低GI食物、中GI食物和高GI食物。
其中低GI食物是指GI值≤55的食物,该类食物的特点是消化吸收慢,对血糖影响小,对胰岛素分泌的刺激相对小,血糖波动不剧烈。
2
低GI减脂真可行
低GI食物最大的益处是减少血糖波动,有助于更好地控制血糖。多项研究指出低GI饮食可使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降低0.3%-0.5%,餐后血糖显著改善。
此外,大量证据表明,低GI饮食可能在治疗肥胖、预防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方面有效,能够改善体重、BMI、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总胆固醇水平。尤其在血糖正常人群中,若饮食GI值降低20%以上,减重效果更明显。
低GI饮食会对身体“代谢记忆”深度重塑,持续稳定的血糖环境能够修复胰岛素受体敏感性,使脂肪细胞从“囤积模式”切换为“燃烧模式”,让身体逐渐适应“燃脂供能”的高效代谢状态。
·
低GI饮食三大定律要守住
/02
1
第一定律:能量是核心 GI只是辅助
低GI饮食虽能辅助控糖减脂,却绝非“随意吃”的借口。我们关注的GI值衡量的是食物升糖速度(“质”),而 体重管理的核心在于总热量摄入(“量”)——即便选择低GI食物,过量摄入仍会导致热量超标。
一些食品通过添加脂肪、糖或特殊加工方式降低GI值,却可能牺牲营养均衡:
高脂肪零食:如一些蛋糕(GI=45),因添加大量黄油和膳食纤维降低了升糖速度,但脂肪占比超30%,热量爆表;
深加工食品:如含代糖的薯片(GI=50),虽减少精制糖,却含反式脂肪酸和高钠,长期食用增加心血管风险;
含糖饮料:如奶茶(GI=40),通过果糖替代葡萄糖降低GI值,但过量果糖会促进内脏脂肪堆积。
因此,低GI饮食的首要原则是“控总量、重均衡”,在关注食物升糖特性的同时,必须把控全天热量摄入,实现“质”与“量”的双重管理。
高热量食品
2
第二定律:营养均衡,拒绝“偏科”
科学的低GI饮食应该建立在“食物多样”的基础上。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强调的“均衡搭配”是核心逻辑:避免单一依赖低GI食材(如粗粮、低糖水果),而是将谷薯类(全谷物、杂豆、薯类)、蔬菜水果(尤其高纤维品种)、优质蛋白(畜禽鱼、蛋奶、豆类)、健康脂肪(坚果、橄榄油)等合理配比。
全谷物提供慢吸收碳水,蛋白延缓消化,蔬菜增加饱腹感,这种搭配既能发挥低GI食物稳定血糖的优势,又能规避单一饮食的营养失衡风险。
营养均衡搭配
3
第三定律:超重人操作手册
对于超重肥胖人群,需进一步结合《成人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的精准建议。
从食材选择(优选糙米、瘦肉、绿叶菜)到进餐顺序(先菜后肉再主食),从烹饪方式(清蒸、凉拌替代油炸)到营养素配比(碳水50%-60%、蛋白20%-30%,蛋白15%-20%),指南提供了可落地的方案。
遵循这些原则,既能通过低GI食物延缓血糖上升、延长饱腹感,又能通过热量控制和均衡营养,实现科学减脂与健康维护的统一。简言之,低GI饮食的关键在于“总量可控、搭配多元”——不迷信单一食材,不陷入“唯GI论”,而是将控制总热量的底层逻辑与膳食指南的科学搭配相结合,让每一口饮食都服务于体重管理与整体健康。
·
“低GI”≠“低GI食品”
/03
1
真正的低GI食品需“双达标”:
根据中国营养学会《T-CNSS 018-2023》,宣称“低GI”的预包装食品必须满足:
升糖标准:GI≤55,且通过《WS/T 652-2019》科学检测;
健康门槛:每份碳水化合物≥7.5克或占宏量营养素50%以上,同时限制添加糖、脂肪和钠含量,确保营养均衡。
例如:一款全麦面包若想标注“低GI”,需在降低GI值的同时,避免通过添加糖或油脂“走捷径”,且膳食纤维需≥6克/100克,钠含量≤400毫克/100克。
简言之,低GI食品必须是“低升糖”与“高营养”的结合体,而非单纯靠加工手段降低GI值的营销噱头。
2
认准权威标识:
当前,我国低GI食品标识认证体系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推荐大家查看包装是否带有中国营养学会等权威机构认证的“低GI食品”标识(见下图)。该标识代表产品通过严格审核,并符合营养标准。
中国营养学会低GI标识
3
参考专业机构测试报告:
如果产品没有低GI食品标识,消费者可留意产品详情页是否有权威第三方测试机构出具的血糖生成指数报告。同时,消费者在选购时,也可以要求商家提供相关报告,以验证产品“低GI”的真实性。
4
看品类+析成分:
不同品类的食品,实现低GI的难易程度不同。一般来说,液态乳、奶茶等奶制品由于其营养成分构成,本身低GI的可能性较大;而像米饭、馒头等主食,要达到低GI标准难度相对较大。但是主食是人体血糖主要来源,低GI大米、馒头、面条等对需要控糖的人员来说健康作用更大。
◆来 源:中国好营养、丁香医生
◆编 辑:谭必胜
◆审 核:朱云峰 王宜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